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当代纪实”个案研究第三个项目“张新民个展1979-2009”于2024年6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展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策展,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项目,亦是越众历史影像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摄影师作品及文献研究”的首例个展。
自2015年起,越众历史影像馆每三年推出一个“当代纪实”研究个案,2016年展出“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82-2000”,梳理已故摄影家侯登科的作品及文献,出版《侯登科的世界》摄影及文献集;2019年推出“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梳理台山籍旅美港人刘博智五十年拍摄海外华人主题的作品,出版《古巴唐人》;此次“张新民个展1979-2009”则是令视角回归深圳本土摄影家。
张新民,1952年生于四川德阳。1979年接触摄影,从拍摄身边的亲友、同事开始,用镜头记录生活;1988年离开四川,到海南任《经济报》摄影记者,同年离开海南到深圳,任《蛇口通讯报》摄影记者,拍摄记录了大批农民工涌入深圳、形形色色的人群参与开垦这方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多面历程,个中故事既有艰辛与苦涩,也有希望与憧憬。张新民的视野并非局限在深圳,即使在穿梭于国内其他城乡的行旅途中他也保持着持续的敏锐观察和记录。他多年的个人观察捕捉了不少被广泛传播的经典画面,出版过《深圳股潮》、《包围城市》、《城中村》、《流坑》等作品集,作品为全国及世界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本次展览是对张新民摄影生涯一次较为全面梳理,截取其创作最为活跃的三十年,力图在呈现其经典作品同时,更全面地还原他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观察和思考脉络,发掘更丰富且尚未被充分传播的作品。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张新民最为人熟知的经典作品为关键节点构建的重点叙事——改革开放后农民向城市的“远征”,有艰难跋涉,有辛劳谋生,有青春躁动,有城市巨变;第二部分是以张新民另一部代表性作品《流坑》为主体,旁涉80年代以来对相对闭塞落后地区的诸多变化,反观乡村传统农业社会在时代剧变中的变与不变;第三部分则是聚焦张新民自己,以1979年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出生成长的历程为主线,展示作为父亲和作为摄影师双重视野中的家庭故事。展览共计展出摄影作品二百余件。
流坑村
阿克苏1990
巴东1997
昆明1994
广州火车站1995
连山乡镇茶馆1985年
上海1997
云南1994
武汉1996
策展人郑梓煜认为,本展览截取的“1979-2009”这个时间段,不仅是张新民摄影创作的高峰期,而且这三十年也正是改革开放、国家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张新民离开家乡四川德阳,辗转海南最后落脚于深圳蛇口——这个改革开放最具标本意义的窗口,他作为摄影记者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对重大现场的记录,更难能可贵的是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持续捕捉时代的变迁,是一种透过镜头的“微言大义”,在宏大叙事之外以三十年的细腻影像汇聚为一部个人观察的厚重记录。
来自湖北的乡村气功师在歌舞厅表演气功 深圳1990
蛇口 1991
蛇口 1992
蛇口1993
蛇口1992
“我排了两天两夜啊……”深圳股潮 1992
求职证件快照 深圳1995
深圳 1996
本次展览还邀请了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为学术主持,并得到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的支持,更好地从当代纪实摄影的理论和脉络中梳理张新民的作品,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张新民如何成为摄影家张新民,并酣畅感受他对改革年代的深刻观察与视觉记录。展览第一周免费参观,展期一个月,开幕式择日举办。更多资讯留意“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公众号发布。